午夜两点,我依旧在小红书上漫游,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收藏着一条条笔记。我是一个矛盾的人,早上11点慵懒嗜睡,晚上11点焦虑躁动。那两三个小时里,我收藏了二十多条笔记,妄想它们能为我解答疑惑,却感觉这些知识如同流水,在我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许多同学与我一样,每天将各类笔记一股脑地保存在文件传输助手或微信小号中,试图控制知识,但这样的囤积,却像是自我麻痹,明明只是与知识擦肩而过,却自以为在与它促膝长谈。
我开始在网络上搜索自己的症状,最终确诊为“数字囤积症”,这是学生党的常见病症,显著特征是喜好囤积知识和攻略,用以缓解焦虑。这与某款饮用水的产销逻辑相似,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我曾在“囤积”时记下一句话:“科技容易实现什么,我们就容易爱上什么,我们的身体和科技‘共谋’。”这既描绘了群体性孤独的原因,也揭示了人与智能手机相处的现状。
一方面,社交软件接入门槛低,抖音、B站、小红书、微信等都成了搜索引擎。另一方面,面对海量信息,我们常常来不及反应,就习惯性地点赞、关注、收藏,然后在心里立flag,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与知识擦肩而过。
数字囤积并非毫无作用,即使是碎片化的知识,也曾来到我们的世界。与其将焦虑归咎于囤积,不如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留存在脑海中的记忆。
写作对我来说,既是自我表达,也是自愈。明确焦虑的源头,如果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那就接受自己的局限,利用网络提供的渠道。
总之,知识焦虑时,我们应该去攻克知识,而不是去“刷”知识。想要变得博学,需要时间和耐心,不必因知识的自由而感到不幸。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力量,让你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再迷失。
—— 陈一占(福建师范大学大四学生)
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责编:温翠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义乌市辽想电子商务商行,本文标题:《海量知识与我擦肩而过:越囤越焦虑,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