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 | 信仰三题:概念、历史和现实哲学基础

邓晓芒 | 信仰三题:概念、历史和现实哲学基础

邓善美 2024-11-27 百科资讯 872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文中,邓晓芒教授探讨了信仰的深层含义,以及它在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中的体现。他提出,信仰并非简单的迷信或盲信,而是一种纯粹精神性的追求。本文将继续探讨信仰的概念、历史形态,以及它在现实中的考量。

邓晓芒 | 信仰三题:概念、历史和现实哲学基础

一、信仰的概念

邓晓芒 | 信仰三题:概念、历史和现实哲学基础

“信仰”一词,在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但其含义并不总是清晰。邓晓芒教授指出,信仰首先是一种超功利的追求,它完全着眼于人类精神性的理想。在汉语的语境中,与“信”相关的词汇非常丰富,如“相信”、“信念”、“信仰”等,这些词汇都带有不同的强调和内涵。相比之下,西文的“belief”或“believe”则显得较为单一。因此,对与“信”相关的词汇进行细致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信仰”的含义。

邓晓芒 | 信仰三题:概念、历史和现实哲学基础

二、信仰的历史形态

从历史的视角看,真正的信仰是从包含大量世俗功利成分的宗教学说中逐步发展出来的。人类最初的宗教活动,如原始宗教、自然宗教等,虽具有功利性,但也孕育了信仰的种子。随着社会的演进,这些宗教活动逐渐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向纯粹精神性的信仰发展。例如,希腊哲学开始将精神生活视为一种信仰,而基督教则通过宗教改革确立了纯粹信仰的对象。

三、信仰在现实中的考量

在当今时代,信仰问题在西方社会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仍受到启蒙运动时期奠定的原则影响。而在中国,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我们缺乏真正的信仰,同时又未能有效地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的信仰体系。马克思主义曾一度作为填补剂,但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其可信度受到了质疑。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信念或信仰的问题。

邓晓芒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已经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科学社会主义,这标志着它已经从一种信念转变为另一种更为现实的考量。然而,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即一旦这种主义在现实中遭到挫败,它的科学性就可能受到质疑。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成为一种纯粹的“社会批判理论”或许是其唯一的选择,以实现从一种现实的历史科学的信念向一种纯粹信仰的回归。

结论

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活动,更是一种深层的、超功利的、纯粹精神性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建立符合我们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信仰体系,以引导我们走向更健康、更和谐的社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义乌市辽想电子商务商行,本文标题:《邓晓芒 | 信仰三题:概念、历史和现实哲学基础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