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唐诗三百首》,却不知其编撰者号为蘅塘退士;知蘅塘退士的人,未必知其本名孙洙;知孙洙者,又未必知道他还有个帮手,就是他的续娶夫人徐兰英。
所以,《唐诗三百首》实际上是一部夫妻合编的诗集,书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
在自序中,蘅塘退士明确了编书的目的。他认为,之前的启蒙诗集《千家诗》虽然易于成诵,但其中所选之诗只有五七言绝律两种体裁,而且唐、宋诗都混在一起,工拙莫辨,不成系统。因此,他立志在唐诗中优中选优,既要脍炙人口,又要众体兼顾,还要适合儿童启蒙。
自《唐诗三百首》问世后,有很多文人学者为其注释解读,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清道光年间陈婉俊的《唐诗三百首补注》。陈婉俊,江苏上元人,故自号上元女史。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蘅塘退士尊崇圣人教诲,说“读懂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那么,这三百首是如何确定的呢?
实际上,“诗三百”原本有305首,而蘅塘退士选择了300首。至于具体多出几首,有不同说法,初版可能是302首,也可能是310首。这是因为在成书后,由于各种补注或刊刻印刷的需要,各方都进行了适当的增补。例如,道光年间四藤吟社刊刻的版本就有313首。
所以,我们现在买到的《唐诗三百首》并非正正好300首,但不用担心是盗版,只要是正规出版社的就好。
正如蘅塘退士所说,《唐诗三百首》很适合作为启蒙读物,它选的诗大多都是唐诗中的上品,且通俗易懂。
书中按照体裁分类,从五七言古诗,到五七言律诗、绝句,再到乐府。读完之后再加上名家评注,你就可以明白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例如,开篇第一首张九龄的《感遇》诗,很容易被认为是五言律诗,但其实这是一首古体诗。通过对比张九龄的另一首诗《望月怀远》,你可以明显感受到《感遇》在对偶、平仄上的自由与《望月怀远》的工整。这就是从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过渡。
接着,你会读到杜甫的《春望》,发现律诗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诗歌体裁,需要严格要求对偶、平仄。
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他也会选出来展现诗人的不同风貌。王维是诗佛,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但也选了《老将行》这样悲愤激昂的长诗。杜甫给人的固有印象沉郁顿挫,但他也有如《望岳》这样积极的诗入选。
这就是我读《唐诗三百首》的方法。蘅塘退士夫妻二人在编撰时就已经为读者考虑过了,只要你去读,慢慢地深入,就会感受到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体、不同的时代的诗风和特点。同样是唐诗,初、盛、中、晚的唐诗读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哪怕你就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不想深究什么体裁、风格,那就如序中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着读着,你就会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义乌市辽想电子商务商行,本文标题:《《唐诗三百首》应该怎么读?为什么恰好是300首? 》